在古老的時期,泰雅族裡有著這麼一個傳說:
昔時熊與豹全身都長白毛,熊和豹於途中偶遇,熊便提議彼此為對方的毛皮染色。豹聽了欣然同意。接著,熊又表示希望豹先替他著色,但豹卻要求先為其染色,並且答應完成之後,將會幫熊染得更漂亮。於是,熊就拿起墨汁,為豹染上耀眼的黑色斑點,豹看了非常開心的說:「熊呀!現在請你跪下,由我來替你染色。」待熊跪下,豹拿起墨汁,由熊的背部開始染起,並將其全身塗黑,僅咽喉部分未染,然後一溜煙跑掉了。熊覺得很納悶,端視己身,才知自己為一身烏黑,憤怒的往豹離開的方向飛奔過去。從此至今,據說熊一見到豹就想報復。
而在布農族部落裡,也同樣有著這麼一個傳說:
從前有一隻熊與一隻豹在路上相遇,雙方談起何不彼此替對方染色。於是,熊就先替豹畫上美麗的圖案,輪到豹替熊染色時,豹要求熊先閉上眼睛,熊不疑有他便閉上雙眼,還打起盹來,豹即趁機將熊的身體全部塗黑。當熊清醒過來,卻發現自己全身一片漆黑,於是憤怒的朝豹撲了過去。豹驚恐的道歉說:「請原諒今天我的行為,以後抓到鹿時,一定親自送來給你。」熊答應之後,彼此再度和睦相處。現今我們看到熊的胸前有片月形的白毛,這正是當時熊醒來時,未被豹塗黑的部分。
這兩則傳說分別來自於不同的原住民族,但卻有著高度的相似性。在故事中,豹都是先被上色的那一個,而熊則都是被豹塗得全身漆黑,只留下胸前一塊半月形的毛皮尚未被塗黑。在故事的最後,兩則故事的熊都因為不滿豹對自己做出的行為,而對豹抱持著憤怒的心情。唯一不同的差別是,在泰雅族故事裡的熊與豹並沒有和好,但在布農族故事裡的熊與豹卻再度和睦相處。
為甚麼會有這則故事?又為甚麼兩個不同的原住民族會有這麼相像的傳說呢?
在史前時代,島上生活的居民們對於周遭的環境、生物總是充滿好奇心。而因此,為了解答許多他們心中的疑問,傳說以及故事便就此被編織出來。
筆者猜想,在過去,人們可能曾經見到熊與豹為了爭奪地盤或是資源而大打出手,而豹與熊身上又都有著黑色的元素,才創造出了這個傳說。但問題來了,臺灣除了早期原住民傳說中提到的雲豹以外(而雲豹的存在也未曾被證實過),並沒有任何有關豹類生物的紀錄,那麼這兩則故事中的「豹」到底是指誰呢?
雖然雲豹的存在尚且未被證實,但若這兩則故事中提到的「豹」並不是雲豹的話,那麼這個問題也大概就無解了吧。
我們姑且相信雲豹是存在的,且在史前時代的族群數量仍然龐大到能夠被原住民們以口述的方式記錄下來。畢竟,要是雲豹的數量非常稀少的話,那麼看到雲豹的人也會跟著變少,是否真的有「豹」在當時也早就會是個問題了。
那麼,為什麼泰雅族跟布農族兩個不同的原住民族會有長的很像的傳說呢?
這個問題的答案或許比較有科學根據。我們都知道,臺灣原住民族(不管是平埔族或是高山族)的祖先都屬於南島語族,並且都屬於同一個南島語系(Austronesian Languages)。這使得臺灣原住民族的語言具有共通性,或甚至在早期的時候,不同族的族人能互相理解對方的語言。因此,當某一族的族人創造出了神話或傳說後,其他族的族人也可以透過與創造神話的族人們交流來得知這個神話。 而不一樣的是 ,其他族的族人可能會因為語言上的差異而誤解了故事的內容,或是因為本身生活環境、型態的差異而改變了故事的內容。
但每一族間的語言共通程度,以及神話在地域上的傳播程度,真的能讓相似的神話出現在不同的族群間嗎?目前神話學上的解釋偏向以該族群的「思維模式」以及神話中所出現的「基本元素」來探討。就我國原住民族中〈熊與豹的故事〉來看,其中都有出現的基本元素便是「熊」、「豹」。而「思維模式」指的則是在當時的環境、時空背景下,生活於該地的人們會對事物有著什麼樣的看法。故在台灣這座島嶼上的原住民們,可能因為有著共同的思維模式與對於熊和豹的觀察而創造出了這些大同小異的故事與神話。這或許也就是為甚麼泰雅族跟布農族雖為不同的原住民族,但卻有著那麼相像傳說的原因。
透過這兩則故事,我們得以一窺臺灣早期原住民的語言差異以及型態,或是一窺可愛的臺灣黑熊以及臺灣雲豹在故事中的有趣互動。雖然這兩則故事充其量也只是故事,但其實它們背後隱含的意義可不單單只是黑熊與雲豹相互為對方上色而已。有了故事的流傳,我們更可以知道原住民祖先們在面對外界環境以及其他生物時所作出的解讀。神話、傳說以及故事,也因此是我們了解原住民族早期生活最主要的方式之一。
- Furrymosa預售票開放報名,未見官方正式公告 - 2023 年 5 月 10 日
- 《以茶會毛—偵探之宴》:偵探、怪盜大對決! - 2023 年 3 月 20 日
- 《寶可夢 朱/紫》正式發售,與寶可夢一同踏上帕迪亞地區展開冒險! - 2022 年 11 月 21 日